
在《巴黎協定》簽署十周年的歷史性時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于11月10日在巴西貝倫拉開帷幕。本屆大會匯聚了來自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國際組織成員及各領域專家,共同致力于推動全球氣候行動的落實。在這場備受世界矚目的氣候盛會上,蘇交科集團系統展示了驅動交通與城市系統性變革的零碳解決方案,為全球低碳發展貢獻可資借鑒的中國智慧。
聚焦“中國角”
推動交通系統零碳轉型
COP30“中國角”作為展示中國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成果的重要平臺,自啟幕以來已成功舉辦多場高質量邊會。其中,“推動綠色創新合作 共建綠色絲綢之路”邊會由生態環境部指導,“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單位聯合主辦。中國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李高,“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理事長、國合會委員、生態環境部原副部長趙英民,聯合國副秘書長豪爾赫·莫雷拉·達席爾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馬爾代夫旅游與環境部氣候司司長阿姆賈德·阿卜杜拉等嘉賓出席會議。集團黨委書記、副總裁何淼作主題報告。


集團黨委書記、副總裁何淼
何淼書記在“技術創新與本地化應用:助力全球綠色轉型”主題環節,發表了題為《高速公路與能源融合技術發展及展望》的專題報告。他介紹,蘇交科提出了可以支撐電動車爆發式增長的新型高速公路綜合能源解決方案,以全自主知識產權“能碳大腦+能源網關+電能路由器”產品為核心,研發了基于源網荷儲一體化的高速公路服務區智慧增容與能源精細化調度技術,顯著降低了電力增容成本、提升了綠電消納比例。該技術獲得了中國公路學會交通與能源融合創新案例等獎項,并在中國多地成功實踐,推動公路基礎設施網與能源基礎設施網的深入融合,為打造近零碳運輸廊道提供有力支撐。
![]() | ![]() |
![]() | ![]() |
蘇交科的創新成果展示同樣成為“中國角”內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綠色交通云平臺作為雙碳科技創新示范工程,展示了為交通系統提供全鏈條碳管理智慧支撐的能力;交能融合解決方案,則生動呈現了其在構建近零碳高速公路生態方面的前瞻理念與實施路徑。兩項方案基于務實的技術積累與明確的應用方向,引發了與會代表的深入交流,成為現場專業對話的重要載體。





拓展應用維度
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在由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主辦的“運河城市低碳發展與韌性建設”主題邊會上,蘇交科進一步展示了技術解決方案的廣泛適用性。本次會議由WCCO秘書長陳玲春主持,匯聚了揚州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焦慶標,“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副秘書長、首席發展總監張建宇,全球賦能可持續發展倡議組織(GeSI)首席執行官Luis Neves,北京融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院院長王曉光等領導嘉賓。


集團黨委書記、副總裁何淼
何淼書記在分享中,圍繞運河城市這一典型場景,系統闡釋了公司在綠色低碳與城市韌性領域的綜合解決方案。結合在基礎設施領域積累的技術經驗與實踐探索,蘇交科構建了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在交通領域,公司依托“多式聯運數字平臺”與智慧能源系統,打通公路、水路與鐵路的運營與能源壁壘,推動傳統交通節點向零碳智慧樞紐轉型;在城市安全領域,則通過構建城市生命線工程體系,實現對橋梁、管廊等關鍵設施的實時監測與智能管控,全面提升城市防災韌性。該系統性解決方案充分展現蘇交科在跨領域集成與多維治理方面的綜合能力,為全球濱水城市與歷史城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范式。
深化全球合作
共建行業發展新生態
在COP30這一匯聚全球共識的平臺上,蘇交科立足自身實踐,不局限于技術展示,更著眼于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需求,提出了三項戰略性核心倡議:協同創新,誠邀全球同仁共建“電氣化公路國際聯合實驗室”,攻克新型儲能、車路協同等前沿技術;規則共建,推動中國成熟的“交能融合”實踐上升為國際標準;示范引領,聯合打造“電氣化公路”、“近零碳運輸廊道”等全球示范項目。
蘇交科將繼續以創新技術應對氣候挑戰,并期待與全球伙伴深化協作,共同擘畫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我們愿以專業智慧貢獻于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守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